Hal粉,M家吃Tony。神烦RR,别和我提RR的绿灯。

天使的一半翅膀——致未完成的Genius



看完#Genius##天才捕手# ,它本该是于我而言至少80分的片子,可惜它最终是个还该有30-45分钟剧情的半成品,只值得60分,为了沃尔夫的文字、裘花脸叔的演技强加10分。

在事前早就耳闻了Genius在去年没掀起什么风浪,据称是剧情过于平淡,四位奥斯卡级演技也没能拯救剧本的悲伤。为了裘花和文学性题材,我还是选择去看这部片子。

当故事进行到最后10分钟,我不知道,大概甚至短到是最后5分钟,沃尔夫倒在加州的海滩到结局,整个剧情结尾的崩溃感犹如望乡的天使被扯掉了一半翅膀。

直到我看到省略掉天使另一半翅膀那敷衍的伤口之前,我都不太理解为什么这片子会受到批评较多。

这部片子沉闷吗?我不知道,自传性题材的观众本就不是爆米花爱好者,受众会得出的评价本不该因此打折扣。对于我而言,Genius的大部分时间里饱含激情。大概要曾经把自己的心掏出来,挤出血来当做墨水,用针头蘸着去写过几段文字的人才能明白这部片子里镌刻着什么情感。

麦金斯在火车上读:……一块石头、一片叶子、一扇未发现的门;关于一块石头、一片叶子、一扇门的事。

麦金斯和沃尔夫在编辑室里读尤金对房间里的女人一见钟情,那些软体动物、海贝联想的粉红,那些浮华迷雾烟尘缭绕背后比蓝更蓝、比海更深邃的眼睛,那些喧杂的屋室里、无人听闻的、心坠落的空气声和落地崩碎的声响。

他们在雨中窗前谈家乡的河流,来来去去,又流回父亲的身边。

这些流浪的、无所依靠的孤独和迷惘,这些爱的得寻和失落。

只需要这些被款款潺潺缓缓念来的文字片段,这些从真正的那位天才的沃尔夫笔端流出来的让人闻得一丝半毫的心血,就不让我觉得电影显得沉闷。

因为他的每一个字句好像都在透过屏幕悄悄流出他惊世光芒的一闪。

裘德洛和妮可基德曼过于浮夸吗?我不觉得。

一个在20年代抛家弃子与不得志的作家陷入热烈如火爱情的在戏剧界中打滚的女士合该是这样激烈而决绝的样子。

她的丈夫在她眼中冰冷而沉闷,是灰色的。她的儿女长大离巢,不像麦金斯的孩子那样需要依赖母亲。她的生活了无生趣。而沃尔夫是一簇文明之初两块原石迸出的火花燎原的火焰。世界要有火,才有光、色彩、温度和生存的希望。

我完全能理解她的那种爱人大放光彩的自豪感,也能理解她的火焰再也不照耀她、生活又被冰冷、晦暗逼迫近前的歇斯底里。但剧本转折过于生硬,没有铺垫好她的热情和依恋,只在火焰大放光芒成为天地之光时她被背离的绝望。甚至背离也没有表现好,只有突如其来的绝望。

福尔摩斯说,把中间的缘由解释清楚,他的演绎就一点也不惊人出彩了。同理,抽去中间的转化,一切感情都会变得突兀而诡异。


妮可扮演的艾琳是让沃尔夫明白自己是火,能够放光、能够给予色彩和温度的话,麦金斯大约是把这簇原石的火放在天际,去点燃碰撞的云朵,让火苗变成划破黑夜的光。

惊世的、剧烈的、刹那间世界只见这一瞬的、伴随隆隆不觉震颤天地的,光。

一个激情喷薄的天才作家合该是这样夸大、耀眼而不和。这是天才的权力,是成为天才必有的激情。

他谈将写时间与河流时那种豪大和热烈,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他让人搬进文稿时胆怯、不安和心虚。他站在乱糟糟堆满了稿纸的小公寓的柜子旁写作,癫狂、执拗而不止。他删改文稿时痛苦暴怒和绝望。

这就是一个天才的、思想不绝的作家该有的样子。

没有这样去写过的人怎么能够明白呢?

怎么能够明白那种激情在大脑中像沸水一样上下翻腾,滚起的泡沫后赴后继在水面在脑壁破裂惨叫不止;那种思想只想喷发在这个世间却束缚于肉体束缚于指尖束缚于那些人为的文字束缚于工具无法排遣仿佛在薄膜下窒息的人徒劳地张大嘴临死一般挣扎的感觉呢?

怎么能够明白心中所思所想犹如抽出鲜血作为墨水、像把头颅放在银盘捧上才凝就的文字被迫一遍一遍去审视去删减去剁地七零八落时候凌迟一般的痛苦呢?

这就是一个作家该有的样子。

该有的、癫狂的、执拗的、暴怒的、绝望的、无法停止的样子。


电影把所有的专注都投给了麦金斯和沃尔夫怎么相互依存。这是非常非常必要的。沃尔夫是个激情四溢的天才,这样的天才要让他修改他的文稿,将心血某些剁碎拼整成大众能接受的样子,不与他成为同样的人、不与他感受同样的情感是无法做到的。沃尔夫这样激情四溢的天才麦金斯一生也未必会遇到一个。甚至于这个世界一个世纪也未必能遇到一个。于是麦金斯这么做了,他把沃尔夫这簇火苗燎原成光,而自己也成为了燃料中的一部分。

电影花了足够的笔墨去铺垫去描摹,他们怎么相遇、怎么相互赏识、怎么相互带对方走入自己的世界,怎么去走入对方的世界。

故事直到这里都很棒。


直到他们因为矛盾分开。

然后故事哗啦。结束了。

没有矛盾的深入、没有双方对矛盾的忏悔、甚至没有描画矛盾带来的后果。就这样,哗啦。结束了。

天使的翅膀雕了一半,敷衍地留下一个赤裸的伤口。仿佛沃尔夫从《天使,望故乡》的1929年只到达了《时间与河流》出版后的一年。再后面他的后二部曲《网与石》《无处还乡》都不存在了,他的心路只走到与麦金斯相离就结束了,他在《无处还乡》中世界的迷惘和强打精神的追寻也被省略了。

一切只剩下最后那封草率如陨石遁的绝笔。

于是我说,这是一部半成品。它合该还有30-45分钟,去诉说沃尔夫离开麦金斯之后的迷惘,最后才是一封绝笔,完成他无法放弃的寻觅与追求。


草率和突兀的结局最大的害处是什么呢?是这部片子的中心变得无比模糊。这部片子最终想说些什么呢?

那个年代里文学的缩影?不,海明威的客串我猜很多人没认出那是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的角色换成谁都可以,没有他一定存在的意义。

是为了说天才们相互依存造就奇迹?那这样的结局又让这一切有什么意义呢?

在片中,麦金斯对沃尔夫说:让一见钟情如同划破黑夜的闪电,不要随之而来的雷声。

是的,是的,用文字去抓住差一刹那就消失于指尖的情感时,要的就是这样的决绝,要的就是这样抛弃一切的果断。只要那一刹那的震世之光,把整个世界都泼成雪白。

但是电影剧本不能这样。电影剧本还要描绘这夜的光景,是浓稠不透的乡野还是薄如金纸的都市霓虹夜;随之而来的雷声是远是近,是大是小;随后有瓢泼的大雨骤然坠落还是雷声远去徒留沉闷和燥热。

电影不是一瞬的情感,是一段故事。

一段故事,需要结局。


在这之外,艾琳的存在仿佛只为了对麦金斯说那一句谶语,与沃尔夫的感情互动没什么大意义。麦金斯的家庭线更古怪,麦金斯太太对戏剧的执着在最后也和沃尔夫的结局一样是个挖了没填的坑。

这样毫无诚意的结局是电影批评居多的原因吧。


最后吐槽一下译名——Genius,天才捕手。说实话我不喜欢这个翻译,这部片子是两个人的故事,天才的作家沃尔夫和天才的伯乐编辑麦金斯,而故事本身是围绕沃尔夫进行的,天才捕手这个译名把原名Genius一半的涵义砍掉了。当然比之港台的天才博金斯这直白地砍掉一半的译名还是要好一些。


最后的最后,如果一部传记电影应该达成的目的,是让读者有心去了解那个时代、那个人物、那些作品,那这部电影还是成功了的。

沃尔夫就是那个世纪里,一刹那划破萧条的晦涩黑夜,把整个世界都泼成雪白的闪电。只这一瞬间染满双目的光,世界用了一世纪去回味。

"Remembering speechlessly we seek the great forgotten language, the lost lane-end into heaven, a stone, a leaf, an unfound door. Where? When? O lost, and by the wind grieved, ghost, come back again." ——LOOK HOMEWARD, ANGEL


评论
热度(10)

© 鹿非一 | Powered by LOFTER